唯识新旧二译不同论 → 唯識新舊二譯不同論

唯识新旧二译不同论 → 唯識新舊二譯不同論
民國二十年, 當時的唯識學家梅光羲氏, 撰有〈相宗新舊兩譯不同論〉一文, 發表於海潮音月刊上, 分析唯識論典新舊兩譯不同者八點, 在當時引起頗大之回響, 太虛、 守培二位法師各撰書後加以評論。 梅氏所提不同的八點, 要義如下: 一、 在真諦文中, 謂定性二乘必由佛道而般涅槃;玄奘譯中, 謂定性二乘永不回入大乘, 即非由佛道而般涅槃, 僅由彼二乘道而般涅槃。 二、 真諦譯之三無性論謂: 一切諸法不出三性, 一者分別性, 二者依他性, 三者真實性。 分別性者, 謂名言所顯諸法自性, 即似塵識分;依他性者, 謂依因緣顯法自性, 即亂識分, 依因內根緣內塵起故;真實性者, 謂法如如, 法者即是分別、 依他兩性, 如如者即是兩性無所有。 而玄奘所譯之《顯揚論》則曰: 三自性是遍計所執性、 依他起性、 圓成實性。 諸法依因緣說所計自體, 謂遍計所執;諸法依因緣所生自體, 謂依他起;諸法真如義, 是圓成實。 此二者的不同之處, 真諦謂分別性與依他性是空, 唯真如實性是有。 玄奘謂遍計所執是空, 依他、 圓成二性是有。 三無性中的‘生無性’義, 真諦所譯謂‘約依他性者, 由生無性說名無性。’ 玄奘所譯謂‘生無性謂依他起自性, 由此自性緣力所生、 非自然生故。’ 這二者的不同處, 在真諦則謂依他不由自成, 即是分別體無;在玄奘則謂依他非自然生, 不謂其無。 四、 關於‘唯識真如’之義, 在真諦名真如為‘庵摩羅識’;在玄奘則不名真如識, 謂真如只是正智所緣之境。 五、 關於‘能變識’方面, 在真諦所譯, 謂識有九種, 色、 心諸法皆是本識(阿賴耶識)之所變, 而不說諸識皆是能變;而玄奘所譯則謂諸識皆是能變, 故有所謂‘三能變’――異熟能變、 思量能變、 了境能變。 六、 真諦譯《顯識論》, 曰: ‘一切三界, 但唯有識, 何者是耶? 三界有二種識, 一者顯識, 二者分別識。’ 此是以第八識為能變, 前七識為能緣。 玄奘譯《成唯識論》, 謂: ‘諸心心所, 若細分別, 皆有四分。’ 此是以諸心及心所, 皆有所緣的相分、 及能緣的見分。 七、 真諦譯《轉識論》, 以阿陀那為第七識;玄奘所譯, 則以阿陀那是第八識的異名。 八、 地論宗的舊譯本, 以第八識為淨識, 攝論宗更於八識之外, 立第九識;玄奘所譯則不立第九識, 亦不以第八識為淨識。

Dictionary of Buddhist terms. 2013.

Игры ⚽ Поможем сделать НИР

Share the article and excerpts

Direct link
Do a right-click on the link above
and select “Copy Link”